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同为设计师,为何一个“才子”一个“疯子”
发布时间: 2010-07-01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如今中国建筑国际师可以说有一种危机意识,也有一种‘不满’,就是当一些特殊建筑设计项目突破规范,出自于国外大师之手的叫“才子”,而出自国内建筑师之手的可能叫‘疯子’”。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深圳勘查设计行业协会会长孟建民教授日前为“四方沙龙”主讲《深圳建筑30年》,在全面梳理深圳建筑利弊30年的同时,认为不能简单埋怨国内建筑师没有突破或者是不敢创新,因为建设单位很可能用另外一种眼光或者是另外一把标尺来衡量国内建筑师。孟建民的观点引起在场观众讨论。该怎么看待这一现象呢?3日上午,笔者就此再次与孟教授进行了深入沟通。

孟建民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图片来源:百度)

建筑设计界的“马太效应”

孟建民认为,这首先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表现在招标、建筑方案评审等方面。在我们的建筑实践中,这种案例非常多。以建设广州大剧院为例,首次国际招投标完全按相关程序运作,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学院的何镜堂团队获第一名,但最终没有被决策者采用,重新招标后由境外公司承接设计,国内建筑师时常会受到类似不公的对待。

这种现象有没有深层原因呢?“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可以用马太效应解释这一现象。”孟建民说,马太效应就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多有锦上添花,少有雪中送炭,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作为建筑物的业主或决策人士,通常可能认为国外的建筑师水平高,应该说国外的建筑设计水平整体上确实比国内设计师要高一些。但是,国外建筑设计界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因为国内建筑师的实践机会大大超过国外建筑师,国内建筑师设计水平进步明显。

深圳建筑设计 有被边缘化的趋向

孟建民就国内建筑师20年的变化向笔者作了比较。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曾经做过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当时向全国几百个有代表性的建筑设计机构的建筑师发出了1000多份调查问卷,初步统计发现,几乎一面倒崇拜国外建筑设计大师,对国内建筑设计界的状况和前景并不看好。经过20年的努力,中国建筑师好学上进,国内建筑界对外开放活跃,中国建筑师的信心明显恢复。如果社会力量包括业主和决策人士还是想当然以为外国的月亮更圆,那么对中国建筑师就很不公正了,中国建筑师起码应该不受歧视。

孟建民谈到,深圳现在有近300个建筑设计单位,约3万名从业人员,产值60亿。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深圳的建筑设计队伍曾经引领全国,设计队伍庞大,但现在深圳有被边缘化的趋向,已不能同北京、上海相比。如何解决这一困境?孟建民建议,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出台政策鼓励深圳与香港,甚至与澳门、台湾地区加强联系,深港澳台密切交流,有望明显提高城市竞争力。当然,如何深港同城化,加强文化、信息交流,可能涉及方方面面,可以先从大力推动学术交流开始。孟建民还提出,深圳的建筑设计界要大力提高创意水准,他以国内某中外合作的大项目为例,全部设计费近亿元人民币,境外设计单位出方案或初步设计,工作量相对较小,但拿走设计费约70%,而国内合作单位出施工图,工作量大但收入占较小比例,因此,有无创意能力对国内设计界是个考验。中国建筑师在国际上还没有获得真正的地位,也许还要10年、20年,一旦脱颖而出,可以说就过得硬,这个过程很难,只有靠国内建筑师自身的努力一点一点地来提升自己,把握好各种机会。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